在中国历史上,有几次大的人口迁徙。有的是因为战争原因,有的是政治因素,还有的是因为碰到了灾荒。比如著名的“闯关东”,就是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,山东等地的百姓闯入了东北。东北虽然气候严寒,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养活了大量的灾民,不少人在当地扎根生存了下来。山东人闯关东也不足为奇。而与之对应的山西人“走西口”,却让不少人质疑。他们当年逃荒时为何不选择富裕的南方,而是更为贫瘠的内蒙大草原呢?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。
山西北部土地贫瘠,自然灾害频繁,尤其是在清光绪三年至五年,更是出现了大旱三年的“丁戊奇荒”,部分地区寸雨未下。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,山西大批百姓被迫逃到别处谋求生路。其中一支队伍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,一条路向西,经杀虎口出关,进入蒙古草原。而另一支队伍则一条路向东,过大同,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。两支队伍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蒙古草原这个落脚点。
为何山西人会选择蒙古草原作为新家,而不是更为富庶的南方呢?要知道,当时的草原也并不富裕。很多游牧部落都靠朝廷的赏赐以及与汉民贸易来维持生计。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土地问题。南方固然富裕,但人口饱和度很高。原住民都不见得有地种,一大批灾民涌入江南,总不能全喝西北风吧?这也会严重冲击江南地区的社会治安。与之相反,蒙古大草原地广人稀,只要山西人到了那里,就可能分得一块土地,养活一家老小。
第二点,中国以秦岭淮河为南北方的分界线。山西人在北方是种麦子的,而南方多梯田,以种植水稻为主。山西人前往南方生活,积攒了大半辈子的农业技能,很可能就用不上了,还需要重新去学。就连他们从家里走时带的种子,也难以在南方的土地上存活。而蒙古离山西相对较近,虽说气候更为寒冷一些,但只要温度升高,也存在种植的条件。
第三点,从明朝中期开始,晋商就在归化城、土默特、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经商,“杀虎口”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。山西的商人们早已为老乡们开辟了通往蒙古之路,灾年时期,老乡们便沿着这条道路来寻找亲友庇佑。山西人最是重感情,自然不会让老乡流离失所,所以很多灾民便在内蒙住了下来。今天内蒙包头等地的方言与晋北方言就很像。
第四点,受清政府政策的影响。清政府出于移民实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,逐渐放宽政策,鼓励放垦蒙地、发展农业。山西、陕西等地的百姓,便呼朋引伴,通过“走西口”来到蒙古草原安了家。此外,草原上的民族为了发展自己的农业,强大自身,也主动招募一些内地百姓前去垦种。而与内蒙相邻的山西人,便是最好的选择。
而伴随着“走西口”移民的进程,口外的内蒙古地区由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,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。在这个过程中,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。
山西草原山西人蒙古内蒙发布于:山西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